孩子在幼兒時期,或多或少會有自私的表現,特別是3歲之前的孩子。而如果孩子已經過了6歲卻依舊如此,比如,別人的東西他可以玩、可以碰,但自己的東西卻不允許他人觸碰,那就說明孩子自我意識觀念太強烈了。
丁丁已經5歲了,卻一直沒幾個小夥伴,這讓丁丁媽十分擔心:孩子在與人相處方面是不是有問題。正好有個親戚想把一個與他同齡的孩子拜託給丁丁媽照顧幾天,她馬上就答應了,心想這下兒子可有伴兒了。
親戚家孩子叫涵涵,丁丁媽把他帶回來後,把丁丁叫到身邊,介紹起來:「丁丁,這是涵涵,比你小兩個月,快帶著弟弟去玩玩你的新玩具。」
「不要。」丁丁媽愉快的心情被兒子這句斬釘截鐵的回答給弄沒了。
丁丁媽疑惑地問:「為什麼不要呢?弟弟很想和你一起玩呢!」
「那是我的玩具,不讓他玩。」
「你這孩子,哪有這樣當哥哥的,快帶著涵涵去玩會兒。」丁丁媽邊說邊拉著涵涵往兒子的房間走。丁丁著急得跟在後面,一直喊:「不準拿我的玩具,不准他碰,媽媽也不能碰!」
丁丁媽才不聽他的,進屋拿了幾個丁丁的玩具交給涵涵,「涵涵,拿著玩具和丁丁去客廳里玩!」
「啪!」
誰知,涵涵剛接住玩具,就聽到一聲脆響:玩具掉地上,摔壞了!而且是丁丁伸手拍壞的。
「這是怎麼回事?」丁丁媽十分詫異,這時候,就見丁丁把臉扭向一邊,撅著嘴哼哼道:「我的誰也不準碰,碰了我就摔了它。哼!」
說這話的是自己的寶貝兒子?丁丁媽愣住了,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。
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觀念過於強烈時,就有可能丟棄或損壞已經被他人觸摸過的東西,心理上產生「唯我獨尊」思想——只有我才是最大、最重要、最有權力的人。
那麼,孩子的「唯我獨尊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?
通常,有以下幾大原因:1.421家庭的寵愛家長可能會問,什麼是421家庭?421是特指現在名詞,即4個祖輩、2個父母、1個孩子。爺爺奶奶、外公外婆還有父母,都圍著1個孩子打轉,寵愛有加、呵護無度,這樣的一個氛圍,便是421家庭。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,孩子當然會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觀念,家庭的中心是他,最有權力的家庭成員,也是他。這就是孩子「唯我獨尊」心理形成最根本的成因。2.不加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,物質水平也在不斷提高,有些好吃的、好玩的東西,不用孩子開口,父母就主動給孩子買了。形成這樣的習慣後,一旦發生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事件,孩子就會哭鬧不停。父母迫於無奈,只好答應孩子的要求。這就造就了孩子的自私、霸道的心理。3.「暗示效應」的「助威」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及行為進行干擾、影響,即為「暗示效應」。兒童享有特權的心理和自我暗示密不可分。在向父母討要更多、更好的東西時,兒童多會施加自我暗示——我有權利擁有它;爸爸媽媽應該把它給我;我不要的才是你們的等等。有了「暗示效應」的「助威」,會讓孩子眼裡只有自己,心理及行為都會表現出霸道、自私等反應,即「唯我獨尊」。
心理專家認為,一旦「唯我獨尊」心理在孩子的心底生根發芽,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自私的性格。所以,要在這種心理還處在萌芽期時,將其連根拔除!
很多父母都明白「唯我獨尊」心理的危害,卻苦於無從入手。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父母,不妨參考下心理學家的建議:1.巧妙運用421家庭的氛圍421家庭氛圍所帶來的並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影響,如果父母能善用這種比例關係,就能巧妙地引導孩子走出自我的小中心。如何合理運用呢?那就是要教育孩子的問題,家人間首先要達成統一「戰線」,觀念一致,軟硬並施,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。
比如說,孩子為了不讓別人碰他東西而損壞玩具時,父親可以表現得生氣一點,質問他:「為什麼摔壞玩具?」這時候,母親或者奶奶應該誘導孩子:「寶寶,你看,玩具摔壞了,它很疼的,正在掉眼淚呢!爸爸為此很生氣,寶寶做錯了哦!趕緊向玩具道歉,然後媽媽帶你給它做個『治療』,怎麼樣?」2.消除孩子的自我暗示孩子之所以會有傾向於自私的行為,是因為他不知道自私所帶來的後果是什麼。如果父母能告訴孩子自私所帶來的惡果,並讓孩子有深刻的體會,吃點自私的苦頭,那麼,再讓孩子改正自私的心理,就會容易得多。比如以牙還牙。當孩子不想與父母分享蘋果的時候,父母可以獨自吃孩子最喜歡吃的芒果。這樣,就有利於讓孩子遠離「唯我獨尊」的心理。
家長遵從兩點原則,根治孩子由強烈自我意識演變成「唯我獨尊」
孩子在幼兒時期,或多或少會有自私的表現,特別是3歲之前的孩子。而如果孩子已經過了6歲卻依舊如此,比如,別人的東西他可以玩、可以碰,但自己的東西卻不允許他人觸碰,那就說明孩子自我意識觀念太強烈了。
丁丁已經5歲了,卻一直沒幾個小夥伴,這讓丁丁媽十分擔心:孩子在與人相處方面是不是有問題。正好有個親戚想把一個與他同齡的孩子拜託給丁丁媽照顧幾天,她馬上就答應了,心想這下兒子可有伴兒了。
親戚家孩子叫涵涵,丁丁媽把他帶回來後,把丁丁叫到身邊,介紹起來:「丁丁,這是涵涵,比你小兩個月,快帶著弟弟去玩玩你的新玩具。」
「不要。」丁丁媽愉快的心情被兒子這句斬釘截鐵的回答給弄沒了。
丁丁媽疑惑地問:「為什麼不要呢?弟弟很想和你一起玩呢!」
「那是我的玩具,不讓他玩。」
「你這孩子,哪有這樣當哥哥的,快帶著涵涵去玩會兒。」丁丁媽邊說邊拉著涵涵往兒子的房間走。丁丁著急得跟在後面,一直喊:「不準拿我的玩具,不准他碰,媽媽也不能碰!」
丁丁媽才不聽他的,進屋拿了幾個丁丁的玩具交給涵涵,「涵涵,拿著玩具和丁丁去客廳里玩!」
「啪!」
誰知,涵涵剛接住玩具,就聽到一聲脆響:玩具掉地上,摔壞了!而且是丁丁伸手拍壞的。
「這是怎麼回事?」丁丁媽十分詫異,這時候,就見丁丁把臉扭向一邊,撅著嘴哼哼道:「我的誰也不準碰,碰了我就摔了它。哼!」
說這話的是自己的寶貝兒子?丁丁媽愣住了,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。
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觀念過於強烈時,就有可能丟棄或損壞已經被他人觸摸過的東西,心理上產生「唯我獨尊」思想——只有我才是最大、最重要、最有權力的人。
那麼,孩子的「唯我獨尊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?
通常,有以下幾大原因:
1.421家庭的寵愛
家長可能會問,什麼是421家庭?421是特指現在名詞,即4個祖輩、2個父母、1個孩子。爺爺奶奶、外公外婆還有父母,都圍著1個孩子打轉,寵愛有加、呵護無度,這樣的一個氛圍,便是421家庭。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,孩子當然會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觀念,家庭的中心是他,最有權力的家庭成員,也是他。這就是孩子「唯我獨尊」心理形成最根本的成因。
2.不加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
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,物質水平也在不斷提高,有些好吃的、好玩的東西,不用孩子開口,父母就主動給孩子買了。形成這樣的習慣後,一旦發生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事件,孩子就會哭鬧不停。父母迫於無奈,只好答應孩子的要求。這就造就了孩子的自私、霸道的心理。
3.「暗示效應」的「助威」
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及行為進行干擾、影響,即為「暗示效應」。兒童享有特權的心理和自我暗示密不可分。在向父母討要更多、更好的東西時,兒童多會施加自我暗示——我有權利擁有它;爸爸媽媽應該把它給我;我不要的才是你們的等等。有了「暗示效應」的「助威」,會讓孩子眼裡只有自己,心理及行為都會表現出霸道、自私等反應,即「唯我獨尊」。
心理專家認為,一旦「唯我獨尊」心理在孩子的心底生根發芽,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自私的性格。所以,要在這種心理還處在萌芽期時,將其連根拔除!
很多父母都明白「唯我獨尊」心理的危害,卻苦於無從入手。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父母,不妨參考下心理學家的建議:
1.巧妙運用421家庭的氛圍
421家庭氛圍所帶來的並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影響,如果父母能善用這種比例關係,就能巧妙地引導孩子走出自我的小中心。如何合理運用呢?那就是要教育孩子的問題,家人間首先要達成統一「戰線」,觀念一致,軟硬並施,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。
比如說,孩子為了不讓別人碰他東西而損壞玩具時,父親可以表現得生氣一點,質問他:「為什麼摔壞玩具?」這時候,母親或者奶奶應該誘導孩子:「寶寶,你看,玩具摔壞了,它很疼的,正在掉眼淚呢!爸爸為此很生氣,寶寶做錯了哦!趕緊向玩具道歉,然後媽媽帶你給它做個『治療』,怎麼樣?」
2.消除孩子的自我暗示
孩子之所以會有傾向於自私的行為,是因為他不知道自私所帶來的後果是什麼。如果父母能告訴孩子自私所帶來的惡果,並讓孩子有深刻的體會,吃點自私的苦頭,那麼,再讓孩子改正自私的心理,就會容易得多。比如以牙還牙。當孩子不想與父母分享蘋果的時候,父母可以獨自吃孩子最喜歡吃的芒果。這樣,就有利於讓孩子遠離「唯我獨尊」的心理。